機動山路MountainVespa



                                                                                                              樂山-知本 20160616

運動模式

高中時代是騎腳踏車從台北三天回到屏東。不曉得是什麼時候,開始會騎機車環島;不是喜歡也不是耍酷,不是任務在身,也不是為了省錢;事情的發展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現在,我沒騎紅黃牌重機,也沒騎Gogoro、越野車,更沒騎腳踏車,就只一輛平時代步用的125cc偉士牌機車;不是對這牌車有所偏好,而是有人建議,買機車要找最近的車行買,往後保養或修車就近方便,剛好我家巷口不遠就有一家偉士牌機車行,但過了幾年,慢慢覺得這想法未必正確。

近年感覺有很多重機馳奔在偏遠道路,尤其一些快速道路,在收假日的快速道路上,可以看到像賽車那樣瘋狂。也經常會看到許多重機車隊或哈雷車隊。從偏遠道路來看摩托車,更能清楚看出各種機車的身份象徵以及價值觀想像;現在,不是買不起汽車才騎機車,很多已經是個人休閒娛樂中的奢侈品選項,感覺用在社交活動上已經大於平時的代步功能。機車或叫摩托車,對許多人來講,已經成為生活中一種最經常性的運動模式。

在山區,最常見打檔的大輪越野機車,而我總是騎這輛今年已經十六歲的髒銀ET8進入山區;為什麼要稱髒銀呢?因為年久從未烤漆裝潢,加上沒自己的室內停車位,在外又是要停到車擠車,每每車殼刮到不行,使鐵殼銹漬斑斑。機車最需要特別注意引擎、離合器皮帶和煞車系統,其它都是次要(不是不需要喔),最不需要的是裝飾品,或炫麗的外殼。

基本上汽車的歷史發展早於機車。如果騎機車與開車比起來,不管在城市或野地,理論上是汽車對環境傷害較大,但細想後還真不知道;騎機車確實與環境連結能較深較細。以台灣的機車結構形式看來可分速克達(座前有腳踏板的Scooter)與摩托車(需用跨騎的Motorcycle)兩款,我的125cc偉士牌ET8就屬前者。偉士牌生產的機車,怎麼看都屬城市紳士淑女形款式,不像大輪徑的野狼125。山騎較適合野狼。

但我總以平時在城市裡代步的ET8騎向山區,試著遠離舒適平坦的柏油路,讓它嚐嚐爬高坡甚至泥濘或礫石產業道路的滋味,雖然經常檢修保養且主要結構完好,但車體外殼已經變形可見,這絕對是一款虐待行為。其實騎者也因為腳腿沒有車體可夾,所有控制力氣都集中到兩個手臂上了;但因為它有前座踏板,東西反而可以多放一些,譬如我就放置帳篷和衣物袋,然後水罐夾在上面,隨時可補充水分。自己身體背個旅行後背包,行程中可以鬆帶給擱在後座上,而坐墊下的置物箱放置雨衣安全帽等。


窮繞目的

說是在找尋一片無人的風景,信嗎?台灣島有時很大有時很小,沒交通工具,想去哪都很遠,所以感覺很大,如果有自己的車子,那台灣島就會變很小。山區面積佔去了島嶼百分之七十,一個人騎摩托車要是繞遠一點,很容易就會甩出平地,尤其東部,平的面積更小,隨便都會繞進山裡。有人說一個人騎摩托車才是真正自由的感覺,我倒覺得自由和什麼車都沒關係,頂多就是比較方便,方便和自由還是有差別的。不過,因為速度關係,時空的距離縮短了,很容易就會一腳熟悉和一腳陌生的感覺不時重疊;如一般旅行,途中會有戒心或恐懼,因為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情。

事先有詳細的計畫是很好,但好的計畫應該不是什麼事都計畫到非常詳細。一個人不停的騎著摩托車到處繞,沿途只能跟自己說話,不管是說出聲音或只是默想,這個世界會因為自己與自己的交談,分裂兩個。有時需要大聲說出來、叫出來或唱出來,這舉動是為了打破繼續分裂的世界。要到處跑是需要能量的,但能量來自哪呢?灰塵吧!只要是活著,灰塵就是能量,一旦沒力了、不行了,它覆蓋、它堆疊、它累積、它消沉,有一天它還可以沉積一層厚厚的歷史。但活著是沒辦法被蓋棺論定的,只要活著一天,我們都想盡辨法要洗刷身上的灰塵、洗淨衣服上的灰塵、過濾空氣中的灰塵。不這麼計較,那些灰塵很快會把所有一切蓋住、淹沒、最後沉積成地球板塊。所有活的,包括人類,唯有不停的繞、不停的動,所以我才說,灰塵是一切活命的能量。

窮繞,會不會變成機械性的動作?想了想應該不會,因為把行動的環境設定在山區,尤其一個人騎摩托車在高山,那個戒心或恐懼會更強烈;而機械性窮繞行為,很容易結束於迷路、錯騎、故障、停滯、衝撞、墜落、疾病、突發等等狀況下,所以窮繞要變成機械性的動作似乎比較不容易。

如果可以推理的話,窮繞的基本危機應該是結構窮繞行動的本身,包括車子、身體、時間和空間所構成的運動環境的物理構造,像石頭墜落或騎者墜落,甚或整個山體墜落,這環境變化使行動軌跡也會產生變化。比較雜碎的是還有雨天或天氣過冷,全身封著雨衣,要買東西變成很難看和很不方便,掏錢掏卡變成在掏屌脱褲子似的,顯然這個部份還要再精進一些。把一個人、一台摩托車、一頂帳篷、裝載最極簡能動的配備,是不是要成為生活或著生存的基本樣態,是很值得想想的。

一邊看手機一邊騎車其實很麻煩,尤其雨天或趕路的時候,最後乾脆開GoogleMap接耳機導航,省下不用再時時看著手機螢幕跑,這樣有點盲人走路被牽引那樣,所以,我稱自己這樣的聽導騎車行為叫「盲騎」。這方式有好有壞,好是不用一路盯著螢幕騎,壞是一路不知道到底已經到哪裡了,也非常容易誤轉,還好,導航語音有時會幾十秒後說需要迴轉,或它自己重修一條新路線繼續。最好的計畫應該是目標的根抓牢,其它就順水推或順風走就好;但要怎麼平衡自己心生不安的感覺,可能才是窮繞的重點。


高山風景

理論大家應該都知道,但真能在半天中親身經歷山頂明顯比平地還要寒冷許多,待在城市這種機會應該很少。一個人和ET8沿著荖濃溪進入山區,越跨到楠梓仙溪再到曾文溪,再直往上游,從這條產業道路接到那條產業道路,騎入阿里山公路,又脫離阿里山公路,再鑽入另一條陌生的山路,反覆在陡坡裡上上下下,然後路過山谷中的達邦和特富野部落。

五月底出發時,穿短袖加件外套就還覺得熱,但當從海拔九百米的山谷裡,上騎到二千六百米的阿里山公路時,太陽正要掉落阿里山那邊,夜裡把所有衣物、雨衣都裹到身上了,還是冷到冒煙睡不著,我想這已經脫離理論太遠了。這類似經驗在二〇〇八年行走學校的〈經武拉姑散山〉也有,那次南騎到墾丁再轉北騎到池上,隔天再沿卑南溪谷騎進南橫公路,過了向陽,本來沸騰的血液開始結凍,一隊人馬不約而同,車插路邊趕著穿上任何可以穿的衣物,最後再從荖濃溪谷騎出南橫,那是二月份大白天的氣溫。

據說人體感到很冷的溫度是攝氏五度;溫度落差如果變化過大,不舒服狀況可能馬上會出現,車子也可能有狀況。現在的台灣山區大條公路已經非常「進化」,從超商和加油站的分佈可以理解一些,沿途它們都能提供個人洗手或補給的功能。台灣山區的天氣一向不穩,很容易遇到暴雨或突然雲霧瀰漫。山路也不時會發生坍方,大大小小落石一直都有,較長的大雨過後,一週內很容易有坍方事件發生,

一個人騎摩托車,是享受也是忍受!是孤單也是懷念!有時迷路也可能有個美麗結果,一路如果是個好風景,就是最好的禮物。我曾在深山裡,有騎到快沒油的境界,還好都只是擔心而已,想一想應該有兩個原因,一是油箱夠大,二是台灣道路到處都有加油站。但還是有人提醒,進入深山前,最好都先用寶特瓶多買一瓶汽油備著,但這瓶汽油該綁機車哪個位置好像突然變成一個問題。

台灣島上有規模的高山公路其實就是那幾條,但鄉道和產業道路,還有古道和登山步道,真的是密密麻麻,像微血管那樣遍佈所有能到的山區。以前以為坍方和土石流應該都是人為的,但我慢慢發現,大自然本身也時常會有,尤其地震和強降雨之後。當有人把「人類世」開始編入了地質年代,我才發現了風景開始有罪;大自然演替運動從沒停過,運動的一切都只是個過程;結構鬆動了,新的力量馬上遞補,隨著時間,直到變成地殼的一部分。

然後崩塌、侵蝕、風化、沉積、膠結、隆起、沉降、褶皺、裂斷、堆疊,然後再從崩塌開始。這樣的過程,讓大山孕育了大河,讓大河源自各方大山。不論淡水河源自大霸尖山;濁水溪源自合歡山、奇萊山、八通關大山、玉山北峰和阿里山;高屏溪的荖濃溪和楠梓仙溪都源自玉山,而高屏溪的隘寮溪源自大武山。


正在進行中 . 檔案目錄 評論 . 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