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有一台缺牙鋼琴
對於聲音做為創作材料的發展,缺牙鋼琴算是一個完整而鮮明的「作品」。1985那年從軍中退伍,自己買了一台Sony出產的隨身聽,除了能聽卡帶音樂,也可以錄製各種聲音,所以聲音收錄變得很方便。收錄環境音,也收錄自己發出的聲音,不管嘴巴哼唱的,手指敲打的,或拿著什東東拍擊的,但跟著機器壞掉之後,那些聲音卡帶也因為後製編輯不方便而隨它遺失。直到1998年買了這台鋼琴,才又想到聲音錄製的問題,一開始買了一組有雙卡錄製功能的小型床頭音響來做,透過轉摳再轉摳,剪輯出一段段的聲音,可是總的來講,聲音背景一直有沙沙的干擾音,只能將它當成是卡帶簡陋錄製後的特有聲效了。
這段時間錄了許多卡帶,直到1999年8月,最後一次錄製「回家」這塊專輯後,便把鋼琴搬運到豆皮去。在豆皮那裡因為周劍和蘇志豪的幫忙,組裝了Mackie 1202 VLZ的混音器和麥克風Shure SM58,才讓聲音可以分軌收錄,更重要的是透過電腦錄音軟件Cubase VST清晰紀錄所製造出來的聲音和剪輯。也許現在的錄音剪輯技術已經更簡單方便了也說不定?!我參加「尋找港口」一開始,湯皇珍就以為我是要表演,說明白後也瞭解聲音的紀錄和分享可以不只是現場表演;我更喜歡「錄造聲音」,讓人在他們想聽的時候可以播放來感覺。這是我錄製它們的企圖,那這樣又跟別人在錄製音樂變成音樂CD有什麼不一樣?哈~ 不一樣的是內容和方法甚至思維的東西,而且我把這流程視為缺牙鋼琴行為的一部份,不僅是CD或卡帶這個物件的生產與銷售。
所以,這一台鋼琴是我情感對話的對象,但我的重點在於這份情感如何寫入另一個物件,讓它可以幫我分享;如何寫入和如何分享都有一個工程,而這物件的包裝和使用和保存的方法可以也是種設計工程。它要完整的呈現在同一時空裡是比較不容易,尤其,鋼琴長期放置在豆皮任人彈玩,變成有一種它自己的生命在過的樣子。談「缺牙鋼琴」是一件一直在「展覽」的作品時,那展覽變成只能顯露局部而已。這作品的總體,要有一台耐抄的缺牙鋼琴、錄製設備、文論搭配、卡帶或CD片和它的包裝。我要它們是屬「勞動」的呈現,而不是「表演」,更不能只是一塊商品製造和銷售而已。雖然我將缺牙鋼琴放在個展欄裡,但它不是一時一空間裡的「定目」展覽。現在的「缺牙鋼琴」在命題上,已經繁延到電鋼琴、瓶箱和其他簡易的生活裡可以「產聲」的地方。它會是一個人的情感儲藏室,當你打開它,也許會讓自己驚訝不已。
你可以點點看 >> http://leoliuart.blogspot.tw/2015/03/blog-post_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