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榮華壩被我說成「榮華圍牆」是有點過分,但也不是沒有道理。為了石門水庫不要很快被泥沙填滿,所以在它的上游加蓋一個像水庫規模的壩堤,這怎麼想都有一點怪怪的,等於是花兩座水庫的成本,才有一個水庫的功能。從北橫經過時,因為不像之前好幾次的旅遊心態,心都往美好的風景去看去想。這回才讓我注意到,怎麼一個水壩裡頭,大概泥沙都快高到它的壩堤上面了。不想還好,但反覆想了想,就覺得很驚悚!一個差不多三十層樓的高度溪谷壩堤,沒經歷幾次颱風,山頂沖刷下來的泥沙就能把它們填滿,這樣的改變會不會引出耕多的不可預測的結果?為了一個石門水庫,事實不止加蓋一個榮華壩,榮華霸的上游還有一巴陵壩,其在差不多等距的下游、靠近石門水庫也有一個義興霸,主要都為攔住周遭從高山沖刷下來的砂礫不給它們帶入水庫的作用,如今,這些壩堤似乎都已成了某種遺址的功能而已。
台灣蓋水庫應該不是台灣人發明的,因為它很違反台灣環境的現實。它都是軟脆的、還沒膠結變質的千層派沉積岩構成,看它漂亮的榮華沉積岩景觀,就會有這樣的想像。從海底被推出水面之後,就一直遭受風雨侵蝕、大氣和引力輾壓,這些高山要一直土崩瓦解就好像是它存在的意義,但這島上的人類為了飲水、發電,就要想辦法控制它不能繼續瓦解,或不要那麼快瓦解,就像人類要排泄拉屎,結果我們就做個圍牆叫它只准尿尿而不要拉屎,很痛苦呢!自從美濃反水庫運動之後,我就覺得台灣蓋水庫都是錯誤的政策。
不過,直到我發現這個榮華圍牆之後,為了找它被建蓋的的歷史,意外找到一位叫陳利明談榮華壩的口述歷史資料,他談台灣水庫的先天與後天問題,前面我說地質的問體就屬先天問題,而後天問題在於大砍林之後又造林不當、在於發展高山農業又不當發展高山觀光以及過度開鑿高山道路。他也談:「台灣的水庫因為逕流量不足,較適合機械挖砂的方式,但挖出那麼大量的砂礫能拿去哪裡?台灣的雨量雖然是全世界排名前面,但河流短又陡,雨水蓄積不易,常缺水嚴重…」這才慢慢想說,如果我們沒有從過去歷史經驗,找出更進步的方法,一味反對可能也很難突破既有的維生技術,因為都沒能從現實環境條件去思考、研究和發展。似乎「高山研究」很有可能是我們要立足要生存要發展的重要基礎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