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管細流」之所以形成,應該要有些條件,譬如地質應該偏向薄片雜質性的沉積岩構造,而且內動力應該屬平衡性的震盪波所造成細碎多皺褶的小起伏地形。如果是大破裂翻翹地形,高低落差太大就較難產生。台灣西部麓山帶有許多典型的「微血管細流」地形,如高雄田寮、台南左鎮、南投中寮、南投霧峰、苗栗丘陵、新竹寶山等等。特色像是平地中起滿很多皺褶或小山凸,然後凹陷之處被擠成許多細線條,雨水一來就滿佈均勻在這些細線條之中流淌,如果不是雨季,這些細線就如同停滯不動的水溝水,容易滋長許多「小生物」,變成瘴癘昌盛之地。
東台灣因為地勢落差較大,細流積水現象較少,而且要找到大片的「微血管細流」也是困難。但很訝異在北勢溪的源流區,也就是坪林和雙溪之間,以及灣潭周遭都發現了許多「微血管細流」分佈,但不像西部麓山區那些,這裡地勢多盤旋在海拔四百至六百公尺的高度,東北季風經常性灌入,多岩地質、多雲氣、多雨水,使樹林麻密、使水流不停、水質清澈,加上地盤高出周遭環境,相對排水容易,瘴癘就較難著地肆孽。只是水往低處流、地往陡峭倒,因為雙溪這地都高出其他旁邊的水系河谷,主要都受東向地勢更低的溪流河谷緩慢侵襲當中,可說整個北勢溪東側源流,如同南勢溪東側源流,都將漸頹於東面更低水流的侵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