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岩石,我們現在已習慣叫它寶藏巖,是景美溪匯入新店溪後,溪流唯一會擦擊到的山體。為了能直接視覺判斷和歸納地殼運動下的表皮律動脈絡,我畫了一張北台灣的〈山塊地圖〉。在這脈絡下,寶藏巖很自然就連著南港、汐止、暖暖,一路到瑞芳,這一隆起的地殼表皮有種一氣呵成的律動感,我給它稱為「鼻頭角山塊」,而寶藏巖是這山塊中最西端的一座小小山凸。
這張〈山塊地圖〉是以四色定理方式著色的,這使北橫公路以北所有山脈山系複雜難辨的皺摺表皮,看起來能一目瞭然。這樣,寶藏巖在地質時空中的位置會較為明白。接著就來探究一下「鼻頭角山塊」到底是指哪一塊?有多大?以及大概包括哪些山、哪些地標、屬哪些行政轄區?
首先從地圖中測量到,寶藏巖到鼻頭角四十二公里,為「鼻頭角山塊」最長直線距離,而八堵車站到望古車站九公里,為最寬的直線距離;這山塊比較特別的是被基隆河圈繞了差不多四分之三,無論山塊北邊的八堵車站或山塊南邊的望古車站,它們都神奇的靠在基隆河的內側邊邊。
「鼻頭角山塊」總共分屬十四個行政區,如果以主稜線來分南、北兩邊,則北邊有八區,從西端算起是中正區剛好僅只寶藏巖。大安區有蟾蜍山、中埔山、軍功山、福州山。信義區有象山、和興炭坑、南港山南峰、九五峰。南港區有拇指山、糞箕湖、山豬窟、腦寮。汐止區有汐止車站、五堵車站、鵠鵠崙、耳空龜山。七堵區有七堵車站、百福車站、姜子寮山。暖暖區有暖暖車站、八堵車站、西勢水庫、東勢坑山。瑞芳區有基隆山、九份、金瓜石、猴硐、三貂嶺車站、瑞芳車站、員山子分洪道、鼻頭角。
南邊有六區,從西端算起,文山區有仙跡岩、140高地、抱子腳、福德坑公園、萬隆煤礦、芳川煤礦。深坑區有深坑老街、萬順大坑、土庫尖。石碇區有深坑、松柏綺、文山煤礦。平溪區有薯榔寮、菁桐車站、嶺腳車站、望古車站、十分車站、十分寮瀑布。雙溪區有草山、燦光寮山、尫子崙坑。貢寮區有龍洞、和美山等。這山塊之中以五分山標高七百四十米,算「鼻頭角山塊」的最高山。
「鼻頭角山塊」並非從頭到尾都是同一種地質構造,也就岩脈是複雜的;台北盆地最古老的地質大約是三千萬至二千四百萬年,應屬南澳造山年代的岩盤露出。台北盆地平原和台灣西部沖積平原的生成年代,幾乎都是現代故事,但台灣凡被破裂隆起的山區地質相對都古老很多,如仙跡岩約一千八百萬年前生成,它北邊山凹一帶則大約二千萬年前。鼻頭角大約九百到四百萬年前生成,但它南面龍洞、蚊子坑就差不多有三千二百萬至三千七五十萬年前生成。而九份旁邊的基隆山大約只有一百萬年,它的核心岩礦年輕更多。寶藏巖約二千二百萬年前生成,而永福橋那邊有二千四百萬年。
整座山塊是巨大的,才使看似獨立的寶藏巖小小一塊山凸,變成具有阻擋和改變新店溪流向的能力。寶藏巖這岩塊擋住了景美溪的沖積砂礫,使景美溪向西分流並注入新店溪;又仙跡岩和蟾蜍山之間的山澗水加持,使景美溪原河道水流依然存在,遂使這片沖積地四周環繞著溪水,因此變成了一座比寶藏巖還大的溪中島。這條山邊的景美溪在都市發展下,已成了一條不連貫的虛線,今天在寶藏巖的南面還可以觀賞到這截尾巴。
擦擊過寶藏巖的新店溪,路線轉向西北,僅僅六公里路,就又匯入了大漢溪成為淡水河;平原的海拔落差小,使水流像血管靜脈曲張那樣,蜿蜒曲流變成正常現象。溪流之中長滿沙洲島嶼在所難免,陸地裡殘存沼澤窪池也是經常。有紀錄顯示,新店溪從新店一路流向江子翠大漢溪,沙洲型的溪中島不少,面積比寶藏巖大的不在少數,可能因為都市更新,溪中島在今天的城市發展中,幾乎完全失蹤。在寶藏巖駐地的窮繞行動,騎超過一千公里山路,窮繞了比台北市面積還大三倍的新店溪流域,終於到一段落。原本以為只有台灣的海岸線被水泥化,這下可也了解枝枝節節的每條支流,也早已水泥化了。
不管人造的或自然的,老天一直都在忙著磨合當中。時間一久物質就卡污了、氧化了、破舊了、長苔長草了、甚至長樹了;山裡的溪流也能發現磚塊、玻璃或水泥的鵝卵石。而通往山巔的路,往往也不止一條,這表示有不少人喜歡很方便的遠離城囂,而拉往深山的電纜更是千千萬萬條,這也表示遠離城囂也要相當現代化設備才行;總之,不管人煙罕至、神秘荒涼的角落,山塊裡正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到處在現代化當中,而山塊的邊緣正隨著現代化,不斷地消逝在城市的陰影之中。
四色定理 南澳造山 現代化 員山子分洪道 西勢水庫 福德坑 萬順大坑 土庫尖 松柏綺 薯榔寮 尫子崙坑 蚊子坑 草山 福州山 象山 菁桐車站 三貂嶺車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