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塊地圖


語文的描繪愈能清晰,即表示理解就能愈清楚。為了能夠清楚描繪各個山的脈絡,取樣了googlemap的地形圖為基底,自己再逐一著以顏色,試以區分和歸納北台灣複雜的群山。怎樣才判斷應屬同一色塊的山體有兩個前提,首先應具同一條稜線或視覺上看起來是同一條律動線的山體,再來是地殼運動的內在力,應優先於風蝕、雨蝕的外在力所形成的紋理。譬如北台灣受地殼動力所造成的一波波山體多呈現東北、西南走向,這也間接表示斷層線大概也是這個走向。

當山體形成高低差時,雲來了,雨下了,水往低處流,不能流就是湖泊,一流動就是溪流。遇水了,山體就受到改變;能量夠了,連山塊都會斷開,即使能量不足,一有缺口,水就流了。如新店溪重要支流的南勢溪,從源流巴博庫魯山塊就要一路往北衝過拉拉山塊、插天山塊、阿玉山塊、三貂角山塊,然後與北勢溪匯流變成新店溪後,再繼續衝過熊空山塊、獅公髻尾山塊、二格山塊,土城山塊、鼻頭角山塊,最後衝過台北盆地進入大海。

受外在力的侵蝕影響,紋理往往與山塊的走向對角交錯,譬如山塊多呈現東北、西南走向,而外在力所雕塑出來的紋理往往是西北、東南走向。如果從「鼻頭角山塊」南側的石碇一路到瑞芳,就會明顯看到山體遭受風雨侵蝕後,再受引力拉崩的線條,這些線條的方向剛好就會和山塊的走向成九十度發生。

是不是大自然的能耐就是一種美感!?隨便怎樣都記錄在那裡。後來人類的進駐,好像依著大自然的條件進行就行了,不管聚落開墾和道路挖鋪,都只在加深原先大自然的紋理而已。如房子會蓋在平坦、有水源的附近,道路會依著較好走的稜線或溪岸。當然,現在已進入「人類世」時代,發展的方式已經比較像是向大自然在進行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

為什麼要叫山塊?大概是因為沒看過有人這樣叫。相信新的概念要用一個新的名詞來稱呼會比較妥當。

維基百科:「山脈是相連的山體的統稱。」而其他百科:「山系是指在一個巨大的構造單元或一個大型構造體系範圍內發育形成的,在形態、成因、結構上有緊密聯繫的屬於同一系統的若干相鄰山脈的綜合體…」所以,你看懂了它說的意思?如果這樣說是清楚的,那,台灣兩千公尺以上的山都靠在島的中央,所以我們只能統稱這個綜合體叫做中央山脈?這使我們想要再細談這島上的山,好像很明白產生了一個困難,就說要不要利用生物的分類學方法,給山也來個界門綱目科屬種之類的學問吧!?在當代超充沛的知識海量裡,中文似乎無法再對山能有更突破性的描繪和理解,很可能是因為它的語文少了些自由組裝或創造的詞彙而已,或剛好相反的是它們已經很完美了,想太多!?

這裡也沒在管是不是想太多,就以近乎直覺的方法,為北台灣的所有山體歸納出一張「山塊地圖」,範圍就以大漢溪和蘭陽溪以北的所有山來進行歸納。全部有十九塊分別以順時鐘方向列出如下:大屯山塊、七星山塊、五指山塊、鼻頭角山塊、二格山塊、獅公髻尾山塊、三貂角山塊、北宜山塊、阿玉山塊、松蘿湖山塊、巴博庫魯山塊、拉拉山塊、天插山塊、角板山塊、熊空山塊、土城山塊、大棟山塊、林口山塊、觀音山塊等以上十九塊山體。

這張「山塊地圖」基本是以視覺脈絡合理化為主,尤其也參考山體稜線和溪流的走向,但並非嚴苛的地質科學生產,如果對照它去查對你位置所屬的山塊,很快就能一目瞭然你與山塊間的位置脈絡。以山塊作為山的看待單位,它大於一座山而小於一串大山脈,它清楚於統稱的山脈,更清楚於山系的概念。

在山塊前面的名稱,基本是以那山塊範圍裡比較耳熟能響的地名或最高的山命名,如果地名一樣響亮就抽籤吧!呵。從這張「山塊地圖」裡,很快就能一目瞭然寶藏巖是位於鼻頭角山塊最西端的小山丘位置。





窮繞新店溪SindianRiver-Action 

窮繞MountainRiding

[看山 Unknown

正在進行中 . 檔案目錄 評論 . 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