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翻滾的線

如果從台北盆地的地層發展來看,似乎盆地無時不刻都在變化。在可能五十萬年前,大屯火山尚未完成現代模樣時,台北盆地也可能尚未成形,所以這時的台北應該還是山區。直到四十五萬年前左右,觀音火山、七星山、紗帽山間歇噴發,誘使大屯山塊與觀音山塊在七星山塊之間的山腳地層斷裂,使五指山塊向西傾沉和大凍山塊右側跟著沉沒,也使鼻頭角山塊和土城山塊之間斷裂。有專家判斷,持續至今的山腳斷層依然在動,這也說明台北盆地逐漸形成的過程,有非常多的細節一直在發生。


台北盆地前身的山區狀態,可以想像有一條古新店溪伸長了所有支流,從巴博庫魯山周遭群山一路搜刮沉積岩泥沙,再蜿蜒流向林口沖積。而古大漢溪更赤裸裸伸長所有支流,盡情的搜刮來自更高更遠的大霸尖山群山的沉積岩泥沙,再搬運填積桃園。那時短短的古基隆河,從五堵與六堵之間的山稜,向東分別可能經南榮河流入基隆灣、經田寮河流入深澳灣,而這帶地質是由更多較堅硬的火成岩組成,相對泥沙較少,加上近海有一條基隆海谷,也會將泥沙沖進更深的沖繩海槽,使灣岸沒能沖積大面積平原。


台北的斷層像破碎的陶片,許許多多裂痕到處橫列,但許多專家指認山腳斷層才是造成台北盆地漫長而持續沉降的最主要原因。當基隆河,因五指山塊受盆地下沉牽引,與大凍山塊斷裂並向西傾沉,這破壞了原本五堵與六堵之間的山稜,作為基隆河和新店溪分水嶺的作用,使基隆河開始逆向流入海拔更低的盆地之中。之後盆地的地層持續下陷,誘使大漢溪下游慢慢遭受襲奪而東移,一天,從石門壩堤的地方,急右折入大棟山塊與土城山塊之間開始進入盆地。


台北盆地受新店溪、大漢溪和基隆河的不斷沖刷沉積,逐年累月填平了原本崎嶇的山體、逐漸刻畫出現代淡水河的線條模樣。從許多地質研究資料想像,它一開始類似中央與雪山山脈之間還沒大砍伐、還沒德基水庫的大甲溪深谷,溪流兩岸谷地山體滿佈蔥鬱的極相森林。因為火山噴發,把出口堵塞,使盆地變成一廣大的淡水堰塞湖,因為沖刷和沉積大幅累加,使極相森林中的巨木站著被長埋盆底、使湖邊水面浮出有哺乳類棲息的寶藏岩、芝山岩、圓山、仙跡岩等等幾顆有名的小島。因為破口,淡水流出、平坦陸地顯露、地面溪流和沼澤縱橫,蔥鬱的森林演替再度上演。又因盆地持續沉降、海水倒灌、森林淹沒、海洋生物游入,形成海水與山區流下淡水混合的大湖。又因為氣候關係,使海平面和地平面相互消長,這現象似乎已成為盆地故事的某種規律。


想像這個規律很令人吃驚,台北盆地應該出現過次數不明的陸地、沼澤、森林、湖濱地形的演替紀錄。因為台北盆地近年蓋大樓、挖捷運的工程不斷,也使過去鮮為人知的地下森林被出土不斷。多處挖出大多是牛樟巨木,依牛樟在台灣的生長特性,成長極限高度約三十米,分布在四百至二千米的山區,表示台北未沉降成盆地前的山區,海拔高度可能超乎現在所能想像。據鄧屬予的〈台北盆地之地質研究〉所說:「...顯示基盤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最深處位於盆地西北角,深度超過670米。」這顯現了過去台北盆地所沉降的幅度難以想像。


從這島嶼的宏觀表皮運動看來,我們當下所見地皮地貌某種規律變化,想必只是一種更大運動過程中某種短暫規律的片斷。所以,我應該相信,眼前所見的新店溪蜿蜒流動的線條,不管在之前或之後,應該都有不同的流動方式;依此,我試著畫出一條和現在新店溪流向截然悖逆的線條,不過,儘管看似悖逆,從南勢溪和北勢溪及許多短流小溪匯集流下平原的新店溪線條,在過去或未來,都有可能出現,但可別誤會那是隨便一揮的線條,畢竟一條溪流的路徑是需要條件依據的。


雖然前面段落有說「微血管細流」,但它通常會位於一條溪流的源流地帶,或一溪流旁生的多皺褶地貌現象,其曲流現象是嚴重受地質構造牽絆的,沒有一般溪流下游寬廣平原會有的自由曲流現象。一條河流一旦離開了陡峭的山區,來到平緩的平原區,因為流勁減弱,流壓變大,就容易產生曲流現象。這現象猶如血流不順,造成皮下血管靜脈曲張那樣,而台北盆地可說是淡水河氾濫區,它讓自由的曲流現象充斥了盆地裡整片的沖積平原。在新店溪下游流域,曲流現象是不斷疊加的氾濫過程。


二〇二〇年三月十日,我沿著新店溪岸邊走繞了一圈「平原區」,途中注意到岸邊有不少溝口,這些溝口的髒水都流自城區中的人類,大自然的雨水只是偶爾。溝口內的水溝原本可能大多是新店溪的自然支流,只是現在被水泥固化成水溝而已。為了揣摩大自然最有可能出現的線條,我覺得應該先查查這裡的新店溪兩岸陸地上面,到底有無人工的水流,不管水圳或大排水溝。結果發現主要有古早南勢角大陂的八股大圳和之後的永豐水圳。不過當永豐圳在一九九〇年被全面廢止灌溉功能後,在新店溪兩岸陸地上的人工水路都已殘缺不全。


一條溪流的形狀,有可能是悖逆狀態構成,如打開水龍頭,水流下的形狀似乎是相互對扯的悖逆狀態結果,於是就試著找找現在新店溪主流河道有無其他悖逆河道或支流的痕跡,結果剛剛好都有!從新店溪接觸大漢溪的地方開始,先說兩條主要悖逆線,一是在大加蚋南面有一條大加蚋溝,就剛好反向於新店溪的第一彎道,它繞著一塊叫加蚋仔的較小溪洲,相對於大加蚋也許就是一塊大溪洲;溪洲常有水窪、河床不時淤淺、菅芒雜草叢生、蚊蠅野蟲滿天,秋夏季節常有大水,這環境要開墾、要生活都很艱難。


二是在永和陸地上有一條從水尾開始的瓦瑤溝,剛好反向於新店溪的第二彎道,在過去歷史中,瓦瑤溝與新店溪的第二彎道之間被稱為龜崙蘭溪洲,這也似乎解釋了這地可能是一塊會經常氾濫的大溪洲。而景尾溪也有類似湳仔溝,都可能是原來的主流變支流,最後在城市的發展過程就被填埋或地下化掉了。溪洲在現代的概念是溪中島,大漢溪和湳仔溝之間有浮洲,淡水河和基隆河之間有社子島,新店溪和景美溪之間有下溪洲和頂溪洲,在瓦瑤溝口的右邊有一塊面積與寶藏巖差不多的小龜崙蘭溪洲,左邊有一塊差不多寶藏巖面積兩倍的加蚋仔小島,這些溪中島在過去的古地圖中,曾經被記了下來,它們大都還在,只是在時代的腳下,我們不容意發現而已。



山腳斷層 鄧屬予台北盆地之地質研究 永豐圳 大加蚋 瓦瑤溝 龜崙蘭溪洲 湳仔溝 浮洲 




窮繞新店溪SindianRiver-Action 

窮繞MountainRiding

[看山 Unknown

正在進行中 . 檔案目錄 評論 . 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