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山電場遺址


一樣在規劃短流區的路線時,也同時注意到龜山電場遺址。這個發電場是台灣史上第一座水力發電場,可惜這座重要的歷史遺址,在二〇二〇年三月十五日這天,我到達南勢溪與北勢溪的交會口溪岸時,只剩下雜草叢生的建築物基台,已完全看不到它的主要身影。在這裡試著直接以「龜山水力發電所」來稍微翻翻它當時的脈絡,再想想這座發電廠,為何下場就只能化為今天一塊普通溪邊野草叢生的岸而已。


先說說兩個客觀背景。第一,當歐洲工業革命持續延燒了一百年,而日本島內也差不多給江戶幕府封建統治了兩百六十五年。直到第二波的工業革命到來,日本深怕如亞洲各國遭受歐洲列強殖民統治,便開始了群眾性倒幕運動,迫使江戶幕府大政奉還天皇,緊接著在一八六八年的明治維新運動,以富國強兵、脫亞入歐為目標,以天皇之名行資產階級君主立憲,讓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卻也因此快速走向軍國主義道路。第二,日本也學了當時歐美國家都在殖民其他相對落後國家,於是開始侵略亞洲、太平洋其他國家。這些背後客觀動力都源自工業革命的產需擴張。


工業革命通常被分成三波比較好理解。第一波工業革命開始於一七六〇年,從英國到全歐洲、北美,以蒸汽機能源開啟大規模機械生產,替代人力、獸力產業的生產方式。第二波工業革命從一八七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的一九一四年,自西歐、北歐、北美到日本,產業以電力的大規模應用為主,電燈為其典型代表。第三波工業革命是從一九三一年電子顯微鏡被發明開始,觀察微觀物質結構發展了現代量子力學、數位化等至今。當一八九五年日本進入台灣統治時,第二波工業革命已經進展了二十五年,世界也以電能的產業持續發展。


事物都有它環環相扣的背景脈絡。譬如為了點亮電燈就要有電力,為了電力就要想方法發電,為了發電就要有那個技術和資金,為了資金和技術就要成立經營單位。於是一八九七年民間成立臺北電燈株式會社,但因資金募集困難而解散。一九〇二年成立台北電氣株式會社,首先提出龜山發電廠的計畫,隔年轉為公營變成台北電氣作業所,一九〇五年台北為全台灣第一個有電燈的城市,隔年完成龜山到台北市的電力輸送網。後因用電申請踴躍,再變成中央直轄為臺灣總督府電氣作業所。一九一一年再直轄於臺灣總督府作業所,專營電器和自來水事業,為了普及全台電力,這年又開放民營電力公司設立。一九一九年以官民合營方式成立台灣電力株式會社。


一九〇三年,原在南勢溪從事造林的實業家土倉龍次郎所投資的台北電氣株式會社獲得許可進行龜山水力發電開發案,但持有公司六成股份的土倉龍次郎,因爲其他事業經營不善,造成其他股東恐慌,於是官方介入,經股東同意轉讓給總督府經營。一九〇五年,龜山發電所完工,並完成古亭配電所,以配供電力到艋舺、大稻埕和台北市區。


從日本在一戰之前的工業,啟始於電燈時代發展,如一八八二年平民燈泡在東京銀座問世、及一戰剛結束不久的一九二二年東京地區實現了電燈普及。至1930年代,日本國內收音機、電風扇、冰箱、洗衣機、吸塵器以及熱水器等產品陸續問世,使日本湧現了東芝、日立、松下以及夏普等一代家電大企業,至今還叫大家耳熟能響。這足以說明電能產業是第二波工業革命的主角,至今已邁入第三波,更成為數位、科技、電腦工業發展的基礎。環環相扣的脈絡下讓人意識到今天台灣高科技產業在全世界的成功發展,全球電子、資訊和通訊等高科技產品的研發、製造與營運,應該有它的歷史背景。


今天的電能源種類已經非常多元,可以從維基百科資料中顯示:「煤、天然氣、水力、核能、石油、地熱、太陽能、海洋能、風力、生質能、垃圾焚化等等。」而其中水力發電還佔所有發電能源的第三位,僅次於煤的火力發電,和天然氣。很可惜!台灣的第一座水力發電廠就任它自然毀壞於歷史保存的無心。從文化資產的登錄等級看來,竟然只被視為「歷史建物」,而不是台灣整個系統電力的創建,是日治明治時代在台灣的工業遺產,是台灣工業發展的濫觴之點。文化資產竟然只看到這棟硬體建築,真的很悲傷!龜山電場為什麼要座落在北勢溪與南勢溪交會口的地方,而且不管這附近的小粗坑發電所、桂山發電所、烏來發電所、翡翠發電廠,再加上古亭配電所,從地形、環境關係看來,這些台灣系統電力在工業遺產中,早就串成一處特殊文化地景的脈絡。



龜山電場遺址 台灣電力株式會社 土倉龍次郎 古亭配電所 小粗坑發電所 桂山發電所 烏來發電所 翡翠發電廠




窮繞新店溪SindianRiver-Action 

窮繞MountainRiding

[看山 Unknown

正在進行中 . 檔案目錄 評論 . 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