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籐寮坑溪水系,越過崩山大崙便進入另一窩崩山溪水系,在這微血管狀的景美溪上游支流裡,烏塗窟又是另一窩生態水系,而烏塗溪匯流崩山溪之後改叫石碇溪,這三溪交會在石碇老街,也是著名多線淡蘭古道之一的重要起始點。
沿著石碇溪谷向北,交會永定溪後流入景美溪。溪水一路向西潺潺的、蜿蜒的流過仙跡岩的岸邊,然後流入新店溪;這裡的山區可以看到更多黃泥岩和偶有紅泥岩所構造的突出山體,岩塊看起來好像泥土,雖然沒泥土那麼鬆軟,可也沒一般岩石堅硬,如皇帝殿稜線和峰頭峭壁;都看得到登山步道好像理所當然被削出許多階梯供應遊客登山。如果從木柵、深坑、石碇,一路循著永定溪溯源向東,越過分水崙進入基隆河再順流下到瑞芳一帶,這一條兩河上游未能交合且崎嶇不平的凹谷山區,從西向東約有三十公里,南北河谷寬約三至五公里,是相對較為遠古的第三紀中新世地質,受地殼翻翹使上好的石底層露頭而且藏量豐富。「石底層」根據地質年代標示,大約生成於一千八百多萬年前至二千萬年前的濱相所沉積出來的地層,這時期也是喜馬拉雅山脈隆起的主要時期。
石底層富含植物類沉積物,形成上好的燃煤材料,加上此地層厚約百米,成為台灣最有價值開採的煤礦層;「石底」這地方位於基隆河源流地菁桐車站附近,是此地層的標準特徵地。而石底層從基隆瑞芳一路鋪排到苗栗山區,為雪山山脈西部麓山帶主要地層之一,但精華差不多就是分佈在景美溪銜接基隆河到瑞芳這一崎嶇的河谷地帶,所以此一河谷地帶曾經煤場礦坑林立,加上植茶產業,使這山區裡不但有平溪線火車輸往基隆,也有石碇線輕便鐵道連接萬華,因此這一帶狀的崎嶇山谷成為台灣當時茶與煤礦等重要物資能源的輸出地。而今,在這片翠綠的山巒裡,還遺留許多深不見底的挖礦坑洞。
要是能經常神遊在地圖之中,就能輕易發現,山塊總是溪水流域的分水嶺,而溪流往往也是山塊的輪廓線。雖然山體的走向和斷層線有很直接的關係,但一般又很難從一個山體看出一條斷層線的真正位置,而一條溪流的走向更難以說明是一條斷層線的走向。何況地表裡的地質與礦藏,就更難用山體的形式來加以判斷了。所以,當意外發現這一條我叫「天切煤礦線」時,就覺得那是老天故意安排的或是怎樣,實在太神奇了!
這張「天切煤礦圖」裡的紅點標示,是集自googlemap裡對煤礦或礦坑的相關標示。很奇妙的是這條線切出了許多想像,是因為開採的方便性,所以盡量都在這線的北面開採?圖中我所標出紅點煤礦,曾經都是採礦區或礦坑,但未必是煤礦的蘊藏區,對吧?但我還是相信,只要藏量超過開採成本,再困難的地方應該都有人會去挖!所以,這條線應該也間接標示了北台煤礦分佈的位置。
從人類的方便性或人性以及成本考量之下,似乎看穿肉眼所不及的一條天然的礦石界線,更是一條穿越百年勞動文化的歷史景觀線。而且它竟然以多條河流銜接成一條明確的線,去標示出北台灣最重要煤礦蘊藏的界線。這一條線西自三峽溪、橫溪、五重溪、景美溪、永定溪續接基隆河源流,再沿基隆河河谷至猴硐以北,以西南東北走向,最北則以五指山稜線延伸以南一帶。這十足顯露了北台灣煤礦的分佈範圍,如果台北盆地沒有陷落,淺地層處應也有豐富的蘊藏量。
由西邊的互益煤礦、蓋淡坑煤礦、山佳煤礦、坡內坑煤礦、豐林煤礦、阿勢坑煤礦、海一煤礦、海山煤礦、成福煤礦、土地公坑煤礦、和美煤礦(此為極少數天切煤礦線以南的礦場)、萬隆煤礦、芳川煤礦、德興煤礦、和興炭礦、新福本坑煤礦、新豐煤礦、信和煤礦、本南煤礦、豐台煤礦、烘內坑煤礦、三民煤礦、一坑、東山煤礦、日德煤礦、文山煤礦、永定煤礦、自強煤礦、福基煤礦、菁桐煤礦、一心煤礦、耿德煤礦、新平溪煤礦、桀魚坑煤礦、華南煤礦、中和煤礦、建基煤礦、三貂煤礦、猴硐煤礦、大福煤礦等等不勝枚舉。
維基百科說:『臺灣的煤礦主要形成於第三紀的中新世時代生成,以含煤礦層為木山層、石底層及南莊層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台灣出口的煤主要是石底層煤(又稱柴煤),品質最優良的煤礦出產於菁桐車站附近的石底煤礦,稱呼「臺灣煤」便出於此地。』當然,台灣煤礦的蘊藏範圍北從基隆,南至苗栗、集集、阿里山,甚至澎湖都有。但因為交通與與煤礦品質,影響了開採的範圍。所以開採最多還是以北台灣神奇的天切煤礦線以北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