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次展覽畫布

去年卓先生提議我:「用畫布畫些東西吧!」 就自己創作內涵來講,用什麼材質作畫基本上都沒太大的差別。畫布是相當傳統的繪畫載體,是因為現代科技的進化,以前棉麻的現在可能用了化纖替代,經緯線織布形式也一直大概如此沒太大變化;現在的我們對「畫布」倒有更多和更廣的解釋和認定,許多當代藝術家和藝術品收藏未必只認定原來的畫布才是「畫布」。傳統油畫布的底膠通常以亞痲仁油調和,裡頭會加入動物膠、鋅粉、樹脂、石膏等等都不一定,主要作用在於填補布紋,這可以讓畫家運筆順暢,不致使顏料被布面吸注。除了油性底膠,也有水性底膠製成的畫布,它的用途比油性的廣很多,尤其因應近代壓克力畫的興起;油性底膠的畫布,會讓水彩或壓克力畫剝落。

不管油性或水性底膠製作的畫布,只要溫濕度、光線不對,其中布質、動物膠、樹脂劣敗滋霉硬化問題會隨著時間一一浮現,還有一種是畫家自己創作時材質運用不當或搬運碰撞也是,讓畫產生各種病變和損壞。許多以畫布繪成的名畫或多或少都有龜裂現象就在這裡,以畫布作畫的歷史興盛於15世紀的文藝復興時代,距今也差不多500年,這類材質創作到目前,大多得要進行「化療」工程才能還原修復重見天日,聽說蒙娜麗莎已經被修了70多次。不只畫布,畫紙的作品也有各式保存的困難,不過,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至今藏有1600多年前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縱使這可能是唐代摹本,也早於藝大利文藝復興1000到500年之久,接著宋代的紙質繪畫便大行其道,流傳至今的瑰寶也不勝枚舉,即使把時間推到元朝,也只是歐洲文藝復興的開端,那時候畫布的使用還沒興起呢。


是布是紙,實與保存沒有太大關係,所謂的市場偏好,只能說,是一種意識吧!剛剛好,藝術是一種意識的展現。


~


作品名稱:用白色底膠塗抹1張半麻畫布背面a
物件尺寸:112x162cm
年代:2015

~



作品名稱:用白色底膠塗抹1張半麻畫布背面b
物件尺寸:112x162cm
年代:2015

~


作品名稱:用黑色底膠塗抹1張半麻畫布背面a
物件尺寸:112x162cm
年代:2015

~


作品名稱:用黑色底膠塗抹1張半麻畫布背面b
物件尺寸:112x162cm
年代:2015

~



作品名稱:用白色底膠塗抹16張素帆布再縫併成一塊畫面
物件尺寸:93.3x93.3cm
年代:2015

~



作品名稱:用白色底膠塗抹20張素帆布再縫併成一塊畫面
物件尺寸:89.5x81.5cm
年代:2015

~


註:為什麼要畫在畫布反面?


這和過去我把畫框反著裱畫、把既有的紙箱和傳單等等用顏料塗抹了,是異曲同工。我不想只是賣方廣告的正確性傳遞,也不想照著資產階級的節奏和邏輯走去,我希望自己可以翻開勞動的世界直視,就像我喜歡工廠型隨機能的景觀和氣味,勝於百貨公司甜美淫雜的嬌縱氣息。把畫布反過面來畫,可以一起看到木條支架如何為了撐持ㄧ張白嫩畫布所留下來的勞動釘痕與畫布間所產生的緊繃關係;同樣,我們也可以在亮麗的畫框背後看見為節省工時以致勞動不完全的痕跡,這種瑕疵和不細究反而產生了某種「不完全」的視覺美感。這麼一來,正面和反面的區別不只框的溝槽凸凹不同,上漆的功夫也是不同,框條與框條交錯出90度角的地方,正面找不到任何釘片,卻可以都在背面看到。畫布的背面也是如此,正面是完全沒有任何「瑕疵」的畫面,在背面卻可以一覽無疑,不管布匹的原料、木條支架(內框)的材料、布匹靠著釘片被固定在支架上、或釘片有時被挖走所留下的釘孔...另外,我試著把許多小塊素帆布塗抹底膠,再把她們縫併在一塊,想說「自己的畫面」也許可以透過自己的勞動創造,而不只機器大量工業生產所提供。


~

預展:2015年10月29日(四)下午3時至6時半

開幕:2015年10月29日(四)下午6時半至9時

展期:2015年10月30日(五)至11月2日(一)

時間:中午11時至下午7時(11月2日至下午6時)

展館: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大樓一館

~


2015台北藝術博覽會

東門美術館



物的理 SubstanceReason 

正在進行中 . 檔案目錄 評論 . 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