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從劉克襄的快樂綠背包閱讀到,他在這裡發現有成群的黃槿生長,這令人有很美好的想像;單看黃槿兩字,很難了解它是什麼樹,如果說博仔花,就突然和小時的許多記憶串聯起來了,原來枹子坑、抱仔腳、抱仔腳坑都是博仔花音譯的一種!?小時候常在高屏溪、東港溪的海口平地看過,我靠海邊溪口的村莊,不論海邊田埂路樹倒處都是,不論屋前屋後也都有高大的博仔花樹,它抗鹽、抗旱吧!花開時就是又鮮黃又大朵,家人做粿、蒸煮食物經常就用它來墊,難怪他有糕仔樹及粿葉樹等的別稱。像一四〇高地這個地方也有成群的黃槿生長,有點不可思議,除非這附近靠海,有海風吹得到。
後來就想到,台北有幾次海進的紀錄,從大約四十五萬年前台北盆地成形之後,大約二十萬年前有一次因為觀音山噴發,使盆地裡積滿了水變成了一個堰塞湖,那時仙跡岩形成一粒孤島懸在台北湖邊,孤島旁邊是景美溪出口,問題那次的台北湖的湖水是淡的。再來就是大約三萬年前關渡破口,使海水大舉浸入,讓台北湖變成半鹹水湖,那時仙跡岩又形成一粒孤島懸在湖邊,景美溪一樣出口於仙跡岩,這時期夯熱的海風就有可能將黃槿推送到一四〇高地來。再來,大概在六千年前,台北盆地不斷持續沉降,使盆地內汪洋一片,這時仙跡岩又形成一粒孤島懸在湖邊,景美溪也從這粒孤島旁邊出口,這時期燦爛透徹的海水也可能是推送黃槿到一四〇高地來的力量。
而最近的一次大約在三百年前康熙年間,盆地裡又形成一個湖,只是規模不像前三次那麼大範圍,時間也只像現在的海水倒灌一下,沒多久海水就退了那樣。而現在一四〇高地還有黃槿樹群聚生長,看來應該類似局部孑遺生態了。想想,潺潺的景美溪蜿蜒流過層層山巒到了仙跡岩,從山坡頂錯落到岸邊的黃槿,正隨著微風盛開著,這真是一幅很迷人的風景。
萬芳社區 一四〇高地 仙跡岩 萬隆 芳川煤礦 蟾蜍山 輕便鐵道 人力台車 劉克襄 黃槿 觀音山 台北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