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溪



通常一條溪流,沿途會不斷插接支流,尤其愈上游愈多插接支流,像樹根鬚的末梢,讓人搞不清哪條才是主流,大甲溪的末梢大概也是這種情況。當然,人的腦袋不需要對一條溪流,溯源到山頂邊一條不起眼的小凹溝地方。


這裡先把大甲溪粗分為下中上游;下中游以天冷山分水嶺為界,中上游則以德基壩為界。大甲溪從德基水庫算起的上游,大致分成南北二系,以下就讓我們來數數像樹根鬚的大甲溪源流的各條細微末節。


北系有從品田山西側而下的池有溪,流入品田溪後遇從品田山南側而下的上武陵溪,兩溪交匯後變桃山西溪,流入桃山溪後,再匯入從桃山西側而下的七家灣溪,這溪是著名台灣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的主要棲息溪,可能因為這溪產鮭魚,所以附近的岸邊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和農耕。從桃山東側而下的有勝溪,經思源埡到勝光之後稱大甲溪。從雪山東側而下的武陵溪,匯入七家灣溪後在武陵農場匯入大甲溪。從雪山西側下來的秀柯溪,流一半改稱四季郎溪,流到環山部落時匯入大甲溪,經松茂部落一路進到德基水庫。


南系有從南湖大山下來的南湖溪,併流從中央尖山下來的中央尖溪,再併流從無明山北側下來的耳無溪;從無明山西側和大禹嶺北側下來的碧綠溪,匯入從合歡山下來的合歡溪,再匯入南湖溪,直到松茂部落前匯入了大甲溪。這照片右下角的溪流交匯即是南湖溪匯入大甲溪的場景,台灣第二高峰的雪山,在這畫面中的雨霧裡,蘭陽、大漢、大甲這三溪的分水嶺-桃山,則在右上畫外的光霧中;整個大甲溪上游的南北水系,在這裡交匯成一股主流後匯進到德基水庫。


所以,大甲溪眾多有名以及無名的上游源流,都會被流進德基水庫,包括原本不會流進來的,就想盡辦法挖引水道給它搶進來。


它原本叫達見水庫。它曾以海拔一四六〇公尺來設計它可能滿水位的水庫計畫,與今天所看的德基水庫規模似乎出入很大,基於好奇,特別花了不少時間研究,加上自己的想像,就粗畫了一張依海拔一四六〇公尺滿水位樣子的平面圖,結果發現有幾個點,將可以不同於今天的樣子:


一.今天的壩堤以及達見橫岩將可以不見,只露出橫岩最高處形成一座水中小島。


二.水庫的出口也將移至志樂溪與大甲溪交匯後的五百公尺處,水庫的出口將可以沒有突兀的高低落差,形成一個緩坡的湖面水灘。


三.和一般水壩都要建構高高的半圓錐形壩堤來堵水不一樣,可以更像一座天然的高山大湖。


四.蓄水量可以超過現有的一倍,水面積包括壩外的志樂溪溪谷一四六〇的等高線內。 


但當時很快聲稱考慮大壩結構的安全,就把滿水位的標高從一四六〇降到一四〇八公尺,壩堤高度也從二百四十公尺降到一百八十公尺。但預算卻從原本的四千萬美元漲到五十一億三千萬台幣,換算一九六九要建造那年的台幣匯率,也貴了三倍之多。這種計畫證明了一件事,工程更簡單,價錢更昂貴。


德基水庫的設計,將收集來自四周高過三千公尺高山溪水,但它無法消除一起夾帶下來的許多山巔砂礫,並且很快就會填滿這個高有一百八十公尺的壩堤,等於六十層樓高的攔水牆。也許是因為要照顧大甲溪發電的國家計畫,壩口要塞在相對狹窄的達見橫岩與大劍山腳之間,再利用水位落差來養壩發電。事實,這對水庫機能與環境保護的代價太大,因為它隨著水壩快速淤積,讓有效使用很快變成不堪使用。 


但是,好像全人類都嘗盡了萬事萬物,最後還是感覺拿水泥去堵溪流最好用。所以,不管工業、農業或蒼生用水,整條大甲溪就被英明的人類給最扎扎實實的利用到了。從達見壩一路下去有青山壩、谷關壩、天冷壩、馬鞍壩、石崗壩等,加上衍伸的多條水圳,好像能充分利用大自然才是一項高尚的道德。


對待一條河流,我也不反對能好好利用就去好好利用,但怎麼拿捏才是真的好,好像也變成一門藝術。看過新聞報導,發現政府其實不太喜歡一直利用這一條溪,譬如有人通報在大甲溪下游河床發現乳齒象化石,結果政府回函說,沒有相應機關可以負責;也有環保者通報,因為石岡壩,使其下游河床地形一直刷降並裸露橋基,結果肩負大台中地區民生用水的重責還在。


人類善於利用大自然,卻也能把一條野溪搞到像在折騰一條神經那樣,不管流過環山、梨山、達見、谷關、東勢等地,最後才能跌跌撞撞逃出了山區,回歸大海;裡面有多少生態因此斷裂了,沒有人可以清楚回答。


人類也善於征服自然野性,不管環山與梨山等部落,就曾經因為「不要」,而激烈抵抗過台灣總督府進入他們的領域,因此在一九二〇年代發生了薩拉矛事件,使這事件引發了十年後一場更悲慘的霧社事件。


總之,人類容易以殘暴不仁的方式進行各式野蠻大屠殺,使繁盛的部落變遺址、也使森林變林場,再變屠宰場,然後,慶祝文明。


接回上述那張粗畫的平面想像圖,有把水庫區分三種顏色;暗紅色區表示上游泥礫淤積已超過原本水庫面積一半,最小塊的綻藍色區表示目前免強還有效使用的面積;水藍色區表示壩堤外到志樂溪海拔一四六〇公尺止水線範圍內的面積。這是原本可能被計畫建造的水庫蓄水面積。 


一般對水庫建築的印象,就是一座拱形渾厚的巨大水泥牆卡在堅硬的溪流山壁間,而水泥在現代的任何建築中最為常見。有一陣子常聽到政府說台灣是矽島、晶圓島,但從全島海岸線快鋪繞完成一大圈層層水泥消波塊來看,變成水泥島的可能性最大,不管島的裡面、外面、旁邊,政府的龐大資金,早已不知不覺在全面啟動全台恐固力工程。


無論各種快速道路、產業鐵路道路公路、景觀步道、非常周到的各款爬登山步道和階梯、各式各樣的森林遊樂或文化園區、水力發電和農用灌溉工程,豪華山屋、攔砂壩、攔水壩、觀光景點的美化工程等等等,一般房子建築就不說了。今天的大甲溪只是其一,更可怕的是我們對這樣的風景已經習以為常。


不要說海邊,有時到山區溪谷中,也會經常看到火山集塊岩,但細看才明白大多是混泥土塊,甚至有些還黏著磁磚。搞不懂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裡,已經使水泥文明化成卵石而隱沒在每條溪裡。事實,在深山蓋了一個大水壩,應該要懷疑它改變的,還包括遠在五十公里外的海岸沙灘會流失不見。經常窮繞山區,容易發現一座人煙罕見的山頭,產業道路可以纏繞它好幾圈,相信吧!這種文明早晚會無聲無息把自然野性給吞噬了。



【註】

#維基-七家灣遺址 位於台灣台中市七家灣溪流域的史前時代人類文化遺址,是目前台灣已知年代最早,也是最高海拔人類居住的遺址。1997年5月台灣考古學者於該溪畔監測發現史前文化層。 七家灣遺址涵蓋兩個文化層,一個是距今約四千年新石器時代中期到晚期的文化層,另一個是距今約一千兩百年的文化層,出土遺物顯示台灣東、西部的先民,在數千年前即有穿越海岸山脈遷徙。

#維基-德基水庫 台灣總督府土木部技師八田與一在1934年與其他技師等八人,由花蓮橫越中央山脈抵達大甲溪流域的達見,實地調查尋找適合建造水庫的地點。為配合當時新高港建港計畫積極開發大甲溪的水力資源。只是到二戰結束皆未完成。戰後國民政府完成對「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的接收,並成立台灣電力公司並接手未完成計畫。最初議定德基水庫的滿水位標高為1460公尺,大壩高度為240公尺...德基水庫原名「達見水庫」。主體工程於1969年12月開工,1973年12月開始蓄水,1974年9月全部完工,共計31人殉職。 

#維基-大甲溪發電廠 1942年大甲溪水力開發計畫成形,不過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1944年10月宣布停工。1950年韓戰爆發,台電成美援重點資助機關之一。1996年8月將大甲溪主流沿線上德基、青山、谷關、天輪、馬鞍、社寮及引用大安溪水的百年后里電廠等七座電廠及機組合併成大甲溪發電廠,成目前台灣最大的慣常水力發電廠。除了發電更負責大台中地區防汛、滯洪、灌溉、科技工業用水及一般民生用水供給。1999年921大地震,大甲溪沿岸地質破碎嚴重。後續幾次颱風豪雨使大量土石流淤積大甲溪河床。

#維基-薩拉矛事件 薩拉矛事件又稱青山事件,是臺灣梨山一起「以蕃制蕃」政策實施所造成屠殺事件。事件發生於1920年,臺灣總督府為了壓制臺中州泰雅族薩拉矛社,即今梨山社的抗日活動,命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藉「以蕃制蕃」方式鎮壓原住民。行政院原民會前主任委員、賽德克民族議會召集人瓦歷斯·貝林也坦承薩拉矛事件為真。邱若龍也証實,早年莫那魯道的確有帶人去攻打其他部落。十年後的1930年,莫那魯道發動霧社事件,大舉出草,殺死了134名日本人,誤殺了2名漢人。兩事件有因果關係。

#我們的島-大甲溪的化石世界 目前政府部門並沒有單位關注化石保存的工作,也沒有法規可以保護這些地質資產。當許多博物館、展覽廳,重金租借國外的化石來到台灣展出,大甲溪河床上的化石,卻面臨著風化與隨時被沖毀的危機。

#我們的島-危機大甲溪 不只是橋梁,大甲溪部分河段的堤防也因為邊坡侵蝕,潰了又潰、補了又補。后里附近堤防因颱風豪雨,河水沖刷,潰決超過五次以上。根據研究,在2000年到2005年時,大甲溪最大刷深斷面,位在新山線鐵路橋附近。2012年最大刷深斷面在舊山線路橋,到了2014年更往前推進到埤豐橋,距離石岡壩只有一公里,大甲溪每年平均下刷1公尺到2.6公尺,十年來石岡壩下方已經刷深十公尺。政府不斷投放消波塊做各種保護工事,但這些工程是否能長治久安?



廣義棲蘭山環境行走
嘉義美術館應有一張意涵層疊的地圖

三貂角蘭陽平原南澳南湖大山思源埡口大漢溪林田山太平山

沖繩海槽在台灣的寬度七家灣與史前蘭陽的幾條關係琉球島弧在南澳折斷處

大蘭一條線東西岸的坡度比較德基水庫作為一種可能松茂林台地



廣義棲蘭山GeneralChilanMauntain

賴春標LaiChunbiao

[看山 Unknown]

正在進行中 . 檔案目錄 評論 . 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