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田山




〈ㄅ〉


我以為太平山林場是日治時期台灣最大的林場,因為它的木材產量都超過阿里山三倍,所以也以為它是全台最大的木材產區,但當我在搜整林田山林場資料時,發現這可能不是歷史事實,我說可能。以下就獻曝最近整理的林田山林場所給我的驚嘆。 


話說早在一九一四年官方開啟太平山的砍伐森林事業後,面臨阿里山資源枯竭的許多嘉義木商,紛紛前來羅東設廠;當一九二四年在蘭陽溪南岸的羅東森林鐵路完成後,原本在各山頭的相關木材工人絡繹不絕,使小鎮的旅社、餐館、酒家等等娛樂場紛紛開張,不少靠砍森林致富的台灣名人,創業初期也都為了砍木頭發大財而來駐過這個小鎮,因此也沒多久時間,小鎮便成了當時全台灣最大的木材集散地。但在一九一八年的花蓮林田山這邊,早就有民營廠商也開始默默的拼命大砍千年檜木原始林了,只是很少人說到而已。我對台灣林場的大小規模有錯覺認知,也就在於日治時期的林田山事業地,自頭至尾都是民營的,不論它砍伐的材積數量和實際的伐木面積都有可能像台灣沉積岩的紋理,怎麼數也數不明白。何況,戰後的國民政府來了之後,更培植了一批改拿鏈鋸的砍木集團,尤其海頭仔的丹大帝國,深不可測。台灣林業的黑數沉積,很需要繼續更多更深的考掘。 


就拿我們習以為是的所謂台灣三大林場,大家都知道是阿里山、太平山和八仙山,但這應該不是事實,如果去追究它們所砍伐的材積數量,好像已經成了歷史的無頭公案。所以這裡試著依據兩方面客觀的事實去看,一是從它們曾經用以木材運輸的系統在山裡鋪蓋的規模來看,另一是其申請的事業地面積來看。但這些比較,應該只是這文的附帶課題,真正讓人好奇而願意窮問的,是二〇一七年在中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裡,從地底挖出的那千根木頭到底是怎麼來的?


木頭不會自己跑,但數量如此龐大的木頭遷徙,不管從阿里山林場到嘉義、從雪山山脈的八仙山林場到豐原、從太平山林場到羅東,從中央山脈深處到花蓮港,從玉山北邊深山的丹大溪流域到集集。然後再從各處的集散地到各處城市鄉間,凡有人的角落裡;從活了千百年的樹木終結到人類日常的優雅嘻笑,它的遷徙過程似乎隱隱反映了人類生命的悲哀,意外比神木的壽命更長更遠的樣子。


以下就來說,有可能是台灣最大的砍樹事業地,林田山林場的興起與沒落的故事。



〈ㄆ〉


故事要從阿里山鐵路完成後說起,因為大家覺得砍木頭不需這麼花大錢講究下刀的格調,反正山頭剃光了就拆了或廢在那裡就好;有阿里山這前車之鑑,全台灣所有林場也都紛紛降低了標準,既使蓋了軌道,遇到沒車頭拉也可以用人用牛來拉,在坡差過大的地方也全以索道替代,因此也省下許多蓋鐵道的時間。雖然砍木頭的成本降低了,但載運木頭的鐵路和數量可是增倍的,譬如太平山鐵路的平地線約三十六點四公里,加上山地線鐵路與索道,總長約一百三十六公里,如果這樣算,總長度已超過阿里山的九十六點五六公里的總長紀錄。


為了更進一步確認,林田山林場是否比太平山林場的大,特搜了它過去的運輸規模產業道路,譬如它鐵路與索道的遺留,雖然遺留只剩鐵路廢墟或被改成了產業道路線條,但費了許多時間找到的答案,竟然顯現了它可能真的是台灣最大的林場。想簡單的搞清楚林田山林場為什麼可能是台灣島上最大的林場,也許可從台南起家的兩間製糖公司的發展演變說起;一家是一九〇三年在新營創立的鹽水港製糖會社,一家是一九一三年於玉井成立的台南製糖株式會社,它們到底是如何從製糖公司發展到砍木頭的事業,它們較細的發展史有附在底下所整理的年表裡。


如果細讀,可能會發現這兩家製糖商人,好像沒有什麼不能的,所以這裡揣摩一下:「他們砍甘蔗很有經驗,那與砍木頭又有多大的差別?他們鋪軌開火車載甘蔗、甚至連載客都有經驗,那鋪軌去載木頭又有多大的困難?」這都表示了作為一個商人,其實不相干的經驗都得叫做相關經驗。自古以來,做什麼事總會隨著時運變動不已,尤其做生意,所以接下來要說的這兩家製糖公司的發展,其經歷看起來好像在大風吹,令人眼花撩亂幾乎不知哪裡要接哪裡,過程轉變比想像還快,不管換社長或換公司名,不管併購別人或被別人併購,這種事可說好像隨時會發生而且應接不暇。為了不把這文寫成長篇小說,以下要說它們砍木頭之前的經歷,都將以跳接方式直接列說,細節就請自己查對最後所附的簡史。



〈ㄇ〉


先說在一九〇三年於新營創立的鹽水港製糖會社,變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另設的台東拓殖株式會社、變台東拓殖製糖株式會社、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併台東拓殖製糖株式會社、然後變鹽水港製糖拓殖株式會社、設東台灣木材合資會社,後改組為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


從一九一四年一戰開始後,國際木材價格飆漲,這時想發大財的要不要趕去砍木頭呢?於是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憑著砍甘蔗載甘蔗的經驗,拼命拉了鐵路進去林田山北側山裡開始砍高價的檜木,急到連一時沒車頭可拉就派一堆人力鐵之車來拉;幾年後,因林田山上的檜木快已砍盡,就先申請趕轉開發林田山後面的大安山,幾年後又發現大安山的檜木快砍完了,就又申請去砍檜木蘊藏量更大的木瓜山,為什麼感覺它這麼好申請?後來才發現在一戰開始後,國際間需要大量的木材,這使台灣總督府規範了林野事業,將不保留的山林地,開放給日資開發,這有沒有感覺殖民統治者,在這裡的差別安排呢?


在木瓜山事業地最後留下一處現在著名的廢墟-哈崙工作站,以茲證明這段在海拔二千公尺高的深山之中,默默的以砍甘蔗姿勢砍進了台灣檜木瀕危的歷史。直到一九四五年二戰結束,花蓮港木材株式會才結束它瘋狂的砍伐行動。在其二十七年之中,從林榮車站沿著壽豐溪切入林田山北側和大安山深處的線,長達四十五公里;從平和車站沿木瓜溪繞到木瓜山背後深山的線,長達五十四點二公里。國民政府接收所有在台資產後,更拿來美國電鋸繼續砍更凶。 



〈ㄈ〉


接著來說另一家於一九一三年在玉井成立的台南製糖株式會社,這是它最早的前身,然後併了宜蘭製糖並遷至二結的新式工場、在糖廠附設了蔗渣製紙工廠、昭和製糖株式會社承接了台南製糖、附設的蔗渣製紙工廠獨立成三亞製紙會社、變台灣紙料研究所、變蔗渣工業試驗所、變台灣紙業株式會社、另在四結設立台灣興業株式會社。


話說台灣紙業株式會社因有蔗渣製紙經驗,為了開發更多製紙原料,台灣野地四處的鬼茅都被變成了製紙的好材料,其量之大讓鬼茅在野地拼命生長都還不足以應付,為了要有充足的原料,最後才又發現萬里溪上游生長了非常多適合造紙的鐵杉、雲杉和二葉松,為了申請砍伐,便將台灣紙業株式會社合併於台灣興業株式會社,在一九三九這年,在萬里溪南岸,也就是林田山南側的對岸山下,成立了林田山砍伐事業所,開始在山裡拉起了輕便鐵道與索道,但這年二戰開打了,在物資缺乏的情況下,沒車頭拉也只好用牛頭來拉了。也許鋪鐵軌很早就有經驗,一年左右就完成了從萬榮站切入林田山南側對岸的森坂再進去的深山,那裡的高登工作站,海拔已經高達了二千四百多公尺。


到了二戰末年,盟軍轟炸,紙廠多間廠房與設備均遭毀損和死傷十餘人,其廠區現在那個少了一截的大煙囪,可能也是那時盟軍的創作吧?一九四六年在全台灣有五間日資紙廠,都全部被裹到國營企業裡,然後把這企業稱為台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紙。而台灣興業株式會社的四結廠和二結廠被改組成台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廠,後稱羅東紙廠,其林田山砍伐事業所的所有資產也納歸在紙廠底下。從原本砍甘蔗變成了砍木頭的這兩家製糖公司,跟當時在台灣的所有民營企業命運一樣,最後都結束在國民政府進到台灣接收了這一切。至於這兩家的前身都擁有多家製糖廠,也變為國民政府經濟部轄下的台灣糖業有限公司,簡稱台糖。


接著來說國民政府是怎麼去繼續演化,從花蓮港木材株式會和台灣興業株式會社的手上所沒收來的資產。


〈ㄉ〉


到一九五三年,政府竟拿台紙的股票做為地主損失地價的補償品,表面好像把台紙民營化了,但公股實際還是最大股在控制,而且,這些本來就是民間企業。到一九五八年,國民政府叫台紙進行拆分這五間日資紙廠,於是小港廠售台灣水泥、士林廠售士林紙業、大肚廠&新營廠則為台紙自己保留、羅東廠及其砍伐事業,則以台灣銀行持股作基礎,聯合其他公股及民股組了台灣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興紙。這裡順帶一提,在一八九七年由日本國會通過台灣銀行法,才於一八九九年成立了台灣銀行。


故事先說回到台灣興業株式會社及其林田山砍伐事業體,其實當時錢砸了、路鋪了,但還沒進入它事業的高潮,就被國民政府給重新分配了。中興紙的出現事實有個任務是全力配合國民政府供應廉價新聞紙給為官方喉舌的報業當其經營方針而成立的。報禁年代,中興紙是台灣唯一生產新聞紙的造紙公司,也是唯一的公營紙業公司。另外也為政府製造幣紙。


在一九六〇年代,中興紙業的林田山砍伐事業進入鼎盛期,員工約二千名,宿舍建約一百二十三棟。翌年開始接續之前鐵路線停在海拔二千四百公尺的高登工作站,從此處沿中央山脈稜線右側深入萬榮草山的東北面,歷十年才完成了總長三十四公里的高登線,此線加上戰前完成的,包括索道,從萬榮站深切中央山脈稜脊的線,全長五十一點一九公里。


而一九六九年,完成了從四結廠拉到二結廠區的一條平地鐵路線,感覺中興紙正要邁入大發財時刻,這時國內各報社卻開始自己進口新聞紙了。一九七二年,高登線才完成一年的時候,林田山森林竟然燒了一個月的大火,毀了大片森林,器材和設備也損失慘重。隔年,中興紙便將林田山砍伐權和經營權售回林務局。一九八四年,中興紙拆除了四結與二結廠區的鐵路線。二〇〇一年台灣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解散,其員工集資承接,租了不到一半的原來四結廠區和外加二結紙廠,並更名為興中紙業股份有限公司。而四結廠區的另一大半荒廢了十幾年後,屬國有土地的部份移撥了宜蘭縣政府,並在二〇一四年成立了中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二〇一七年,因為雅君小姐,我去這個園區做了一件叫〈賴春標〉的作品。


話回保有大肚廠&新營廠的台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因長年虧損過度,在一九八三年叫停,沒多久新營廠復工,但大肚廠搞都市計畫變更,從工業區變住宅區再變商業區,有歪能力的就是這樣在賣地的。一九八五年台紙將公股釋出完全民營化。林務局在一九七二年後接手林田山事業地的砍伐,發現有價林木差不多已經砍盡,致一九八七年伐木事業終止。而這年台灣宣佈解嚴,隔年賴春標在人間雜誌發表系列台灣檜木林遭受大砍伐的現場報導,致許多社會志士紛紛加入批評政府。是年蔣經國去世,李登輝接任,令很多人感覺意外,竟然在一九八九年,政府宣布禁伐全台一級針葉天然林。如果林田山林場沒有停伐,隔一年後也不能伐啦!時代在變吧?雖然有些事還是變得太慢,不然也容不得許許多多的千年原始檜木林被砍光光,使十年二十年後的山林大地,不斷出現崩塌和土石流掩蓋村落。二〇〇六年林務局合併光復、鳳林兩工作站更名成萬榮工作站,並規劃和執行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同時花蓮縣政府文化局也公告其為歷史聚落。



〈ㄊ〉


最後,回到這文最前面所提,如果讓林田山林場來挑戰所謂的台灣三大林場,林田山砍樹事業地應該是最大的。從上面故事中得知,在實際砍伐初期不久,便已超出林田山這座山的範圍;其建構的木材運輸系統,都從花凍縱谷的花蓮溪主要支流逼近中央山脈的稜線處,壽豐溪線長達四十五公里、木瓜溪線長達五十四點二公里、萬里溪線長達五十一點一九公里,所以林田山林場鐵軌和索道的鋪蓋總長,有一百五十點三九公里的規模。而太平山林場的鐵路與索道的鋪蓋總長約一百三十六公里,從它們實際木材運輸規模來比,林田山林場勝出。


再從實際的森林面積比來看,八仙山約一百六十平方公里、阿里山約一百七十六平方公里、太平山約六百四十平方公里、林田山約七百〇二平方公里;這數據引自網路維基百科給換算出來的,很明白林田山大於太平山的面積。也許我們習以為是的認為,原因可能來自林田山的開發時間晚於其他三者,再來是太平山、阿里山、八仙山都是官股林場,所以一處民營砍伐的林場要被公眾傳播的利基可能因而削弱。總之,這只是我在一開始,從估狗地圖細看林田山林場後的一個疑問而已,但這種比較容易令人心虛,因為戰後國民政府更大量開放民營公司包場砍伐實在太多了,而且相關數據零落不整,至少這種比較不會是這文的目的。



〈ㄋ〉


為什麼會把遠在花蓮的林田山林場拉進廣義棲蘭山環境的圖解中?主要是在二〇一七年創作〈賴春標〉時,賴春標先生給我閱讀的書籍資料裡,有一本中興紙廠早期的觀光小冊子之類的影本有提及林田山林場,事後找了一些資料才慢慢清楚中興紙廠與林田山林場的歷史脈絡。但花東縱谷與宜蘭平原在地理上,隔著南澳、清水斷崖等巨大天險,得要補以人為,才能降低它們之間這款隔閡,幫助到從林田山林場輸運出來的木材,輸運到更遠的地方。所以,以下就小爬梳一下台灣東岸主要運輸路徑的發展歷史。


花東鐵路在一九一七年完成了花蓮港到玉里的路段,在一九二六年更通車到台東。其實花蓮港在古時候只有溪口岸而沒有真正的港口,大型船隻無法直接靠岸作業,僅能靠接駁船穿梭其間,直到一九三九年才完成了三座碼頭而成為商港。蘇澳港為一座天然港,雖然清代道光年間,大型船隻亦不易靠岸作業,但一八六七年,清廷在蘇澳就設有一座蒸氣鋸木廠,其所產木材是供福州造船所用,且木材是當時港內貿易的重要物品,從這些記載可以理解到,在日治時期,如果從林田山所砍的木材運入花東鐵路系統,即可因此接連蘭陽平原甚至直達海外。 


另外,當宜蘭輕便鐵道在一九一三年完成了從蘇澳到羅東到礁溪到頭圍到大里的段落,即等於改變了蘭陽平原的運輸狀況。再者,可以通行卡車的蘇花公路完成於一九三二年。不管是海路或是陸路,當一九一八年,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正式在林田山開始進行伐木事業時,它便能將山裡伐出的木材,從林榮站以花東鐵路運輸到花蓮港的製材工廠加工後,便能經由海路將木材運到蘇澳再轉運蘭陽平原其他城鎮之中,甚至運往日本內地。



【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

1903 鹽水港製糖會社在日治時期的灣鹽水港廳(新營)正式創立。簡稱鹽糖。

1907 荒井泰治買下鹽水港製糖會社並更名為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於東京證券公開上市。另設台東拓殖株式會社

1910 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併高砂製糖。賀田金三郎併東拓殖株式會社並更名為台東拓殖製糖株式會社

1914 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併東拓殖製糖株式會社並更名為鹽水港製糖拓殖株式會社

1918鹽水港製糖拓殖株式會社設東台灣木材合資會社,後改組為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正式進行伐木事業。於花東鐵路線設平林驛(林榮站),軌道沿壽豐溪南岸朝西北深入,至平林山北稜林田山西側;砍伐下的檜木轉運至花蓮港的製材工廠。此時運材車倚靠人力推動及煞車。

1927 因林田山有價林木砍盡,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轉開發更深山的大安山事業地

1930大安山事業地開發仍未能改善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的虧損。1933申請開發檜木藏量更大的木瓜山事業地

1934 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完成池南驛(平和站)通往木瓜山東側及西側;二戰結束前已深入到哈崙工作站,此段運材系統已用汽油機關車。

1945 戰後國民政府接管日治時期所有林木事業,花蓮成立山林管理所,至1970年裁撤後,許多相關空間成閒置空間

2001 由民間團體號召志工、社區居民讓山林事業被見,獲林務局同意開放講學等藝文空間使用,後林務局收回。


【台灣興業株式會社】

1913 於玉井成立台南製糖株式會社,簡稱台南製糖

1916 台南製糖併宜蘭製糖並將其廠遷至二結,台南製糖也由玉井遷至二結,並興建新式工場。

1918 南製糖社長鈴木梅四郎派人赴日本習製紙技術;於二結糖廠附設蔗渣製紙工廠

1927 昭和製糖株式會社承接台南製糖,鈴木梅四郎等人出資將其蔗渣製紙工廠買下並獨立成三亞製紙會社

1930 三亞製紙工廠失敗,改組為台灣紙料研究所(台灣紙料工業所)。灣總督府輔助淺野物產與日本石油兩會社,成立蔗渣工業試驗所,製造蔗板。

1933 大川平三郎於二結設台灣紙業株式會社,製紙成功。

1935年大川平三郎又集資於四結設立台灣興業株式會社

1936 二結紙廠蒸解釜爆炸,三棟工廠及一棟倉庫爆毀,死亡13人。灣紙業株式會社併入灣興業株式會社。

1938 因萬里溪上游生長非常多適合造紙的杉類樹種,因此灣興業株式會社申獲總督府開發林田山事業地許可。

1939 台灣興業株式會社於萬里溪畔的林田山林場南面對岸,成立林田山砍伐事業所,其以輕便鐵道與架空索道為主,二戰期間因物資缺乏,還曾以牛隻拉輕便車的方式來運材。

1940完成了森榮驛(萬榮站)進去的萬榮線、溫泉線、大觀線及高領線四條鐵道,包括四段索道連到達高登工作站。

1943 二戰使紙業及木材大量需求,因此加速了林田山事業地開發也使林田山林業聚落形成。

1945 遭盟軍轟炸,工廠損失慘重,廠區大煙囪被炸僅存半截,死傷十餘人。

1946 灣興業株式會社四結廠、二結廠改組為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北廠,後稱羅東紙廠林田山林場附屬之。


【台紙&中興紙】

1946 戰後國民政府徵收五間日資紙廠合併國營企為台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紙,轄下有 *羅東紙廠 *大肚紙廠 *新營紙廠 *小港紙廠 *士林紙廠 *林田山林場等六個生產單位。

1953 政府將紙的股票做為地主損失地價的補償品,紙因而相似邁向民營化之路。

1958 紙進行拆分原五間日資紙廠 *小港廠售台灣水泥 *士林廠售士林紙業 *大肚廠&新營廠為紙保留 *羅東廠&林田山林場則以灣銀行持股為基礎,聯合其他公股及民股組台灣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興紙

1959 中興紙以全力供應廉價新聞紙給報業為經營方針而正式成立。報禁年代,中興紙是台灣唯一生產新聞紙的造紙公司,也是唯一的公營紙業公司。另外也為政府製造幣紙

1960 中興紙業經營期,正是林田山林場鼎盛期,員工約2000名,宿舍建約123棟。

1961 架設高登線鐵路,從高登工作站沿中央山脈稜線右側至萬榮草山東北面,歷10年完成總長34公里。

1962 中興紙股票上市

1969 四結與二結廠區之車鐵道支線完成,但國內各報社開始進口新聞紙。

1972 林田山森林大火一個月,燒毀森林千餘頃,器材設備損失慘重。翌年中興紙業將伐木經營權售予林務局。

1984 中興紙拆除四結與二結廠區之車鐵道。另外隔年的台紙將公股釋出完全民營化。

1987 林田山事業地有價林木差不多砍盡,致伐木事業終止。

1988 紙的大肚廠變更商業區 1993新營廠停工 2020 06/01終止。

2001 中興紙解散。中興紙員工集資承接45%羅東四結廠區加二結紙廠,更名為興中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營運至今。

2006 林務局設萬榮工作站,規劃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花蓮縣政府文化局並公告其為歷史聚落

2014 羅東四結廠區荒廢十幾年後,屬國有土地部分移撥宜蘭縣政府成立中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2017 中興文化創意這年有藝術自造祭 



【註】

#走入林田山-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 1918年林田山林木首次被開採。這條鐵路深入林田山事業區的大安山一帶,其採伐的樹種則以台灣紅檜與扁柏為主。林田山伐木全盛時期有兩個顛峰期,一個是1939年至1945年,當時二戰爆發,日本政府大肆採伐,砍伐問題嚴重,直至戰後才逐漸減少;另一個時期約1960年代到1970年代,再度達到伐木的另一個高峰,同時在林田山形成了聚落。林田山事業區的開發初期為1918年到1934年。直到1934年由於木材價格低落,採伐不敷成本,伐木活動被迫暫時終止。

#維基-孫海 1917-1979,生於台灣日治時的雲林口湖鄉。振昌木業的創辦人。丹大林區在日治昭和以前是布農族居住地。1958標得林務局巒大山林場管理處的丹大事業區之檜木原始林5,000公頃伐木權,修建80多公里丹大林道,建孫海橋。靠自己一家資力不到一年投資28,000,000元,向行政院聘用退除役官兵1,300多人及2,000多名工人。1959年爭取到美援,之前美援只 援助公營林場。

#日治時期台灣三大林場

#鹽水港製糖會社

#岸山發行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壽工場

#台南製糖(1913年) 

#台灣興業株式會社

#嘉義木商及來羅東

#嘉義市木業製材所清查計畫勞務委託案結案報告書

#陳志軒-林田山林業聚落空間之形成與發展 由於萬里橋一帶的地質及水源適合種植甘蔗等農作物,所以初期主要作為農業經營區域。1914年一戰開始,國際間需要大量木材,促使總督府完成林野整理事業,將不保留之山林地開放給日資開發,而當時林田山山林地則由鹽水港製糖拓殖株式會社出資成立的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進行砍伐,期間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陷入多方面經營困難,轉至木瓜山事業地,在1937年將台灣森林正式劃分成四十個森林事業區,隔年台灣興業株式會社缺乏製紙原料情況下,向台灣總督府取得了林田山事業區許可,成立「台灣興業株式會社林田山砍伐事務所」。

#台灣造紙業的發展歷程大概可分為以下幾個重要紀事

#維基-林田山林場 1954年台紙民營化,林管局趁此機會收回林田山管轄權,但伐木作業之權利仍在台紙手上:當時伐下之木材,一級木交由林管局統一標售,二級木則賣至羅東紙廠做為製紙原料。

#二結紙廠殉職碑

#二結製糖所-1943年將二結製糖所關閉,現為興中紙業公司二結廠 

#維基-哈崙森林鐵路 為一座位在臺灣花蓮縣木瓜山區的森林鐵路系統,是花蓮縣境內包括林田山森林鐵路與嵐山森林鐵路在內的三座花蓮山區林業鐵路之一。整座運輸系統由7條鐵道路線與5條索道所組成,當哈崙工作站停止伐木業務並裁撤後,伴隨整座森林鐵道系統於1989年放棄使用至今,並已呈現荒廢狀態。

#改寫自中興紙廠調查報告書

#台灣勞工陣線-一個失之交臂的經濟民主良機/中興紙業與台汽客運的民營化 興中紙業有九成股份由原來的員工持有,這等於原有勞工集體擁有接管了興中紙業的歷史創舉。承接原有資產、承租原來廠區45%土地、原先累積58億的債務虧損、銀行利息則由政府沖銷,留任的304名員工薪水則打77折。不過,興中紙業當時民營化前的管理部經理林明志,2016年董事長轉換成丞翔投資,隨即在2017年轉換成宜聯鋼鐵董事長,與另一位宜聯鋼鐵法人代表出任的董事且增資,宜聯鋼鐵掌握了超過九成的股份,等於興中紙業至此完全被宜蘭冬山在地的企業宜聯鋼鐵所掌控,2001年由上而下的民營化政策由既有員工認股承接的產業民主美意早已經喪失。

#宜蘭中興文創園區歷史沿革

#蘇澳鎮誌-港口與街市 木材為當時蘇澳港內貿易往來的重要物品,蘇澳鎮因為接近中央山脈的關係,山區富藏森林資源,因此引來一批批進入山區樵採的移民。曾有漢人嘗試性的進入到蘇澳鎮的南端從事砍伐木材的工作,伐得的木材經由蘇澳港輸到雞籠。1867年蘇澳鎮南端豐富的森林資源已引起清廷的重視,便在蘇澳鎮建立一座新式蒸氣動力的鋸木場,所產的木材全部供應福州造船廠所需。各國船隻有許多西方人為了木材利益而定居於蘇澳港內,許多外國人更是相信蘇澳港內的繁榮是指日可待的。

#維基-台灣輕便鐵道 輕便鐵道是台灣在日本時代的重要交通工具。輕便鐵道多由地方望族或富商經營,最盛期是1920年代中期至1930年代中期,路線總長超過1,300公里,但在公路運輸發達之後沒落,路線也陸續廢止。廣義上,台灣糖業鐵路和台灣林業鐵路等產業鐵路也屬於台灣的輕便鐵道的範疇。輕便鐵道,動力來自人力,所以也稱人車軌道。軌道車輛稱為台車、輕便車、手押台車。



廣義棲蘭山環境行走
嘉義美術館應有一張意涵層疊的地圖

三貂角蘭陽平原南澳南湖大山思源埡口大漢溪大甲溪太平山

沖繩海槽在台灣的寬度七家灣與史前蘭陽的幾條關係琉球島弧在南澳折斷處

大蘭一條線東西岸的坡度比較德基水庫作為一種可能松茂林台地



廣義棲蘭山GeneralChilanMauntain

賴春標LaiChunbiao

[看山 Unknown]

正在進行中 . 檔案目錄 評論 . 簡歷